Transcript
Page 1: KOC老矣,KOL当兴? 从权威依赖到亲情消费,私域流量挑战粉丝 …

KOC老矣,KOL当兴?从权威依赖到亲情消费,私域流量挑战粉丝经济

洞察07 ECONOMICTIMES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编辑 秦雨 美编 肖遵怡 图编 王小村 校对 陈华

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3万亿元 未来行业治理路在何方?

业界建言以数字金融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

广告

近年来,私募基金尤其是股权创投基金快速发展,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,为创新资本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304 家,备案基金77722只,管理资产规模达13.33万亿元。

数据显示,2018年,私募基金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本金新增1.22万亿元,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6.3%;2019年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本金新增2514亿元,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.9%。

回顾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,自2013年6月开始,基金法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统一规范,并明确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实施监督管理,由行业协会实施登记备案和行业自律。此后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,在各方努力探索下,私募基金行业治理不断迈出探索步伐。

2017年12月以来,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迈入注册式

发展和信用运用期。这一时期,《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》《私募基金备案须知》先后发布并更新,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逐步形成“落实信义义务、反欺诈、促进资本形成”三大工作目标。

“形成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的共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。”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近日在2019年中国母基金峰会暨首届鹭江创投论坛上指出,表面上看,登记备案是协会审核规则与市场机构行为之间的博弈过程,实质上是行业治理规律与市场发展规律之间的契合与互动。只有从这个角度,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认识私募基金自律管理与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。

洪磊介绍,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,也因制度供给短缺、各方对行业本质和监管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,面临管理人登记“集团化”问题、无展业能力机构出清问题、伪资管问题、销售适当性问题等困扰。

业内专家认为,未来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要继续坚持树立和传递“非持牌、受监管、不是法外之地”的理念,在登记备案工作中切实平衡好审核质量、办理效率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,推动行业充分理解并回归信义义务,防范利益冲突,促进资本形成,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对此,洪磊表示,将从六个方面优化私募基金治理,激发创新投资活力。一是进一步提升登记备案标准化和透明度,提升合理预期与合规自觉。二是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公示,让市场评判,接受社会监督。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,筑牢信义义务专业化市场约束。四是用好大数据信用工具,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,夯实差异化、精准化管理基础。五是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,推动落实行业发展正当诉求。六是推动央地分工协调联动,建立司法、行政和自律三位一体治理格局。

据新华社

近期,数字货币等数字金融创新受到各方关注。业内人士认为,数字金融创新可以实现普惠,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,应在控制风险同时,给予更宽容的创新环境,支持创新。

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金融体系同样需要创新发展。“当前金融体系正在深刻重塑和调整。”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日前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

《2019·径山报告》发布会上说。业内认为,数字金融会是支持经济

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。“过去十几年里,中国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受到全世界关注。”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说。

他认为,数字金融是普惠的,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方面有很多好的创新。比如,光大银行推出的“云缴费”平台,整合几百种行政缴费,给企业和居民节省了许多成本;千万家小微企业通过网商银行、微众银行等获得小额贷款。

数字金融创新也将赋能传统商业银行,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主要途径包括:数字金融带来的竞争效应,促使银行提高效率;数字金融能够给商业银行提供技术、流量,让银行之间更好地合作;数字金融转型本身可以赋予银行更多能力。

但同时,数字金融创新也需要注意风险。黄卓认为,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考验,数字金融的创新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分析,甚至在一些方面,数字金融可能会成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。

黄卓建议,数字金融监管要打破传统的地区与行业界限,实现监管的全覆盖;要平衡大数据使用的效率提升和个人隐私的保护;监管部门对传统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机构要一视同仁,使其公平竞争。
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还认为,可以在数字金融领域试用

“监管沙盒”。即当你有好的创新主意提出来时,监管部门可以和你合作,在条件可控范围内做尝试,成熟了再推广开来。“核心是既支持创新,同时要把风险管住。” 据新华社

互联网下半场,粉丝经济迎来了新挑战:KOC正颠覆KOL。

KOL即关键意见领袖(Key Opinion Lead-er),指在特定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人,该群体范畴没有绝对限定,可以大到一个行业,一个亚文化圈,也可以小到一个兴趣小组。

当品牌在选择KOL时往往是以粉丝量为标准,判断所选的KOL能实现多大的商业价值,能否达到利益效果最大化。

可最近突然间爆红的“KOC”却打破了这种距离感,能够迅速建立消费者信任度,于是有人说

“KOC来了,取代KOL的新营销方式出现啦!”KOC:关键消费领袖(Key Opinion Con-

sumer)一般指能影响自己的朋友、粉丝、产生消费行为的消费领袖。简单讲就是使用过该产品的粉丝或顾客。

流量红利殆尽,进入以微信群,qq 群,朋友圈,公众号为主要载体的私域流量时代,“KOC”有了可发挥的空间和机会。

KOC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优势:第1,KOC够接地气,真实。KOC本身就是

消费者或者产品的使用者,与其他消费者之间零距离,来自真实消费者的体验感是大于隔着屏幕的专业推荐;或许这些KOC,他们的文案语句不

够优美,整体逻辑不通,可这不就是最真实的消费状态吗,淘到好东西就会分享在朋友圈,推荐给身边的朋友,与消费者产生现实共鸣。

第2,KOC“物美价廉”,虽然与KOL相比,KOC的朋友圈或者粉丝基数很少,可能只有几万人甚至几百人,但凭借着“走心”的分享和真实体验,可以迅速与消费者(包括身边的朋友、粉丝)建立信任,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,所带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效果也是极强的,“蚂蚁多了也能打败大象”。

第3,KOC极易培养。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KOL,但人人都可以成为 KOC。这不是一句妄语,的确想要成为KOC的门槛并不高,人人都有无数个社群,也常会发朋友圈,录制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美食好物,打卡景点等。但要想真正的成为KOC,还是需要输出优质内容以及长期的坚持,这才是一名合格的KOC。

那么,KOC真的会取代KOL吗?网上有两种观点:一种是“KOL已死,KOC兴

起”;一种是“KOC是伪命题将死”。说实话这两种观点,有点太片面了。KOC与KOL有何不同?从商家角度来看,相比于KOL,KOC的粉丝

更少,影响力更小;虽然便宜,但是带货能力以及

种草能力远不及意见领袖。从消费者角度分析,KOC 更贴近消费者群

体,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消费体验者,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着较大的影响力;随着各大平台对KOL的监管加严,消费者对KOL的信任度下降,不再盲目跟从,但KOL依然吸引着消费者,带货实力强劲。

如果从营销角度来看,更需要是KOL+KOC组合营销,强强联手,效果翻倍。KOL以权威性,专业性角度推荐产品,为品牌背书,击破消费者对产品的顾虑,卸下防备心理,增加消费者的信任;KOC以真实体验表达感受,通过真切感受打动消费者,进一步刺激购买欲望,并实现购买行为。

目前,KOL在品牌营销过程中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重要环节,其对品牌口碑的树立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打造都使KOC望尘莫及。而KOC也不仅是昙花一现,私域流量时代下,内容营销也在发生转变:由产品性能推荐向消费者体验转变。KOC低成本强渗透力使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多可能性,也许KOC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;但仍需要品牌商不断挖掘和培养,同时也要保护好KOC最原本的真实性,和它接地气的特点,一旦它变得高高在上,KOC也会瞬间消失,失去其存在的意义。

(本文作者李光斗,知名品牌战略专家,上游新闻专家顾问)

Recommended